协作机器人因其特殊的设计和结构,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条件下处于下风,例如节拍、精度、刚度以及在极限环境下的耐力。但相反的,以柔性见长的协作机器人结构紧凑、部署灵活、编程简单、无需安全围栏即可实现与人共享工作空间,因此在许多场景下,协作反而能够发挥专长。
尽管如此,用户有时还是会关注“协作机器人如何在极限环境下工作?”对此,艾利特资深方案工程师曹逸基于对协作的理解,做了以下梳理。 在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使用工况,首先我们讨论“如何定义极限环境”?这里的极限是指高温?高压?高速?还是其他?艾利特定义了如下特殊工况:
1、传统的恶劣工作环境:高温、潮湿、粉尘、辐射等。
2、人机协同环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具备较高自动化改造性价比的成熟工艺产品,此时人机协同的自动化升级具有更好的性价比和更低的技术风险,另一种则是建立在提升现有生产线的自动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机协同环境。
3、高度柔性的自动化生产: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生产线要求以更少的产线去兼容更多的产品生产,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满足细分的产品市场和小批量客户订单需求。
4、狭小空间自动化改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早年自动化生产线升级,需要在特定且狭小空间内进行自动化改造,另一种是复杂形状产品的内部组装、焊接、锁缚、检测等,需要在狭小空间内进行操作。5.苛刻的DRP:随着自动化生产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客户意识到了DRP的重要性。除了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维护便利性也成了重中之重。
其中除了第1项,其他都是在越来越深入的自动化理念挖掘中产生的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