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谋求破局 退役“小高峰”下如何乘势起飞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而言,我国电池回收体系不健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技术还不完善。为此,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通过明确责任主体,推动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报废潮”的来临,百亿级的动力电池二次利用市场仍待开发。根据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速度以及动力电池使用年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将迎来真正的高峰期,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
2018年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汽车企业将负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整车厂难以对所有已售车辆的动力电池做到从新车出售到最终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其实,正如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说,“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后本身是有价值的,不会陷入无回收阶段。”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式主要是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
梯级利用能够在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储能等储能领域发挥余热。资源再生利用则可以实现对镍钴锂等资源的回收利用,是未来弥补我国稀缺原材料的重要途径,发展前景可观。
动力电池回收作为产业链末端的重要一环,已引来包括第三方回收企业、电池厂商及锂电材料企业等各路资本抢滩布局。从2017年开始,多个上市公司密集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经有多家企业进入到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大致形成了以整车及电池厂商、电池材料供应商、第三方回收机构为主的市场格局。
虽然前景一片光明,但动力电池回收尚处起步阶段,规模、技术方面仍存诸多难点。不管梯级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前提是能够监控废旧电池的流向,确保其流入有技术、有资格的厂家,如此整个行业才能健康有序运转。
然而,我国对锂电池的回收利用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回收利用未形成规模体系,给企业提升利润空间造成了困难。同时,在回收市场监管不严,回收渠道众多,所以市场价格混乱而不透明,恶性竞争,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车企回收利用电池的积极性也不高。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亟待形成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系统,明确回收责任,促进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电池企业应与汽车企业协同,按照国家标准对所生产动力蓄电池进行编码。
我国虽然已基本掌握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技术,具备处理各种类型动力电池的技术能力。但拆解过程复杂、对安全性要求高,因此统一动力电池结构设计标准,形成市场定价,对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从电池模组开始引入模块化、易拆解的设计,便于拆解与重组,将进一步降低回收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有望在2018年谋求破局,从而在未来形成百亿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