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东芝公司已就出售其内存芯片子公司重启与富士康的谈判。这取消了一家日本政府牵头的财团作为该子公司优先竞购方的地位。该交易的价值可能达到200亿美元。
从东芝计划出售芯片业务至今,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原因,至今尚未敲定。东芝的谨慎考虑以及各大企业财团的争相竞购,都从一个方面透露出了芯片产业的重要地位。
的确作为电子产品的心脏,芯片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因此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然而,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芯片却需要长期进口。以手机为例,虽然国内手机厂商众多,但目前大多数都需购买国外芯片厂商的产品,不仅增加了手机制造成本,在核心技术上也容易受制于人。
那么国产芯片该如何摆脱“依赖症”?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表示,“芯片是整个手机行业的制高点,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在核心技术上有自主权。”显然,国产芯片实现自主创新着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国产芯片的成长历程并不长。1999年,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中星微电子启动实施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自此开始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不仅突破了芯片设计15大核心技术,还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应用于苹果、索尼、三星、惠普等国际知名品牌。
此后的十几载,国产芯片几经波折。在政策、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生近百起并购整合,包括中芯国际、紫光集团等龙头企业已渐成规模。至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投资规模实现了31.1%的增长。
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的扩张,国产芯片的确获得了诸多成绩。但目前国内存储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仍然存在。
试问没有自主产权的的国产品牌能走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长期依靠国外进口芯片,而国内只是在中低端领域游走,不只是会增加在芯片产业上的支出,也会降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任,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商业模式。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徐金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可以从三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选择一批有技术沉淀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以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推动加速市场化应用,如每使用一颗国产MCU,补贴3-5元。鉴于整个行业特点和强者愈强的趋势,可通过补市场的方式检验企业的成长力,最终将政策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两家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不仅可以在业内树立榜样,还可以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形式,带动其他企业发展。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和补助力度,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和补助研究机构的做法,借鉴先进国家经验,鼓励科研机构与芯片企业合作研发,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大型技术和产业中心,相关研究经费允许企业主体单独申请。
三是吸引高层才人才聚集。专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芯片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难题。为企业引进海外芯片领域领军人才提供包括绿卡、研究团队组建、启动资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持。由于企业的灵活性,吸引人才到国内企业比到传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形成人才竞争市场,避免巨资引进后却无后续产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