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店下“闻香”互联网上“下单”
本报记者蔡茂楷
福建茶企推线上线下融合,改变营销模式——
实体店下“闻香”互联网上“下单”
“对传统茶企而言,2014年是一个转折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八马茶业公司董事长王文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政府限制“三公”经 费后,采购量大幅减少,茶叶价格急速下滑;另一方面,受电商冲击,以实体店为中心的茶叶零售模式遭遇挑战,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渗透,对茶企的传统生产和营 销模式正产生巨大影响。
茶企应及早介入互联网
虽然目前还没有很准确的数据,但在过去的2014年,一大批茶叶店关门倒闭。来势汹汹的“关店潮”给传统茶企传递着清晰的信号,不论接不接受,网络时代已迎面扑来。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涉茶人员90万,茶业总产值超100亿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3。如何适应、引导产业走势,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直是安溪茶业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轮‘关店潮’到来之前,我们就有了准确预判。”王文礼说。
“早应对就主动,迟应对就被动。”八马公司副总经理林荣溪说,目前,传统产业都或多或少地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里蕴藏巨大商机。
在实体店“关店潮”来临之前,八马根据互联网经济特点,从茶叶基地管控、生产线管理、线上线下互动销售等环节制定一系列应对之策。
构建互联网可追溯体系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茶企在种植、加工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制度奠定了基础。”林荣溪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质量安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八马引进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严格监控茶叶质量,初步建立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
就公司管理而言,在茶园基地,将茶园分片区,保证公司的茶叶100%来自事先确定的茶园,将负责人、除草、深翻、施肥、沟施等信息详细记录,保 证农残和各方面指标都符合我国和相关进口国的标准;在加工环节,也对每批的原料进行编号、标识,保证每一批产品都能够清楚地显示它的原料来源;在检测环 节,每批产品至少经过五道农残检测(茶园鲜叶检测、进厂原料检测、成品自行检测、CIQ对成品的检测、客户对成品的检测),以倒查基地、加工等环节的检验 可追溯体系是否有效地运行。
通过可追溯体系,消费者用手机扫描赛珍珠等“八马”系列产品条码,可以清楚地知道购买的产品来自哪块茶园、是哪个季节的茶、基地管理者、加工负责人等具体信息,确保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茶企电商迎来曙光
互联网以其成本低、覆盖面广、使用方便等优势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展电商、微信、电视购物等新营销渠道,促进线上线下深度互动,成为“八马”销售的新模式。
在线上销售上,“八马”在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均已设店,近三年来每年以200%多的速度增长。在去年“双11”的购物节,“八马”电商当日销 售近千万元。去年10月份,八马更是尝试在中国最大的电视购物平台东方CJ销售铁观音,受到了华东地区消费者欢迎,三个时间段销售就超过万斤。
在自媒体营销上,“八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2014年8月12日,由八马品牌团队在官方微信推出的《资深茶友告白:千万别喝茶了,我是认真 的》茶文化公益文章,刚推出5.5个小时阅读量就达到100000+,总转发超千万次。后来八马陆续推出《如果茶叶也有朋友圈》、《上下五千年最任性的居 然是茶》等优秀文章,有力地促进了产品销售。
线上的成功运作,提升了“八马”品牌知名度,带动了线下实体店的扩张。2004年新增实体店超100家,实体店总数超千家,遍布全国各主要一线 城市。每家店的装修风格、服务标准等均一致,便于消费者在进店时,始终享受到一样的服务、一样的品饮体验,弥补网络销售渠道产品体验的劣势,实现线上线下 的互动、互补。
良好的品牌优势,成功的线上线下互动,打破了传统茶企电商难做的魔咒。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年,八马出口乌龙茶3000吨,占安溪县总出口的60%以上,引领铁观音茶产业逆势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