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举两个例子。
这两年富士康裁了好几万人,背后固然有苹果等项目订单减少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富士康使用了大量的机器人,有了机器人,那还要那么多的流水线员工干什么呢?
▲现在很多岗位渐渐被机器取代
再比如,9月份“光线传媒”裁员20%,重灾区是“先看网”——这一在线电影视频网站。根据内部人士透露,光线传媒并没有什么互联网基因,尤其在360撤资后,搞运营的人还是没办法适应互联网的市场规则。
所以,这一业务被撤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裁员主要裁的也是那些思想老旧、不能适应发展的人。
2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富士康还是光线传媒,它们的裁员传达出的并不是“变坏”的信号。
像富士康反而让人看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好苗头,算是一种企业战略的调整。
而光线传媒的裁员则是业务的及时“止损”,是对人才的优胜劣汰,以及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两种,都是属于积极的、主动的裁员,是改进企业经营的一种对策。
再比如很多公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采取末位淘汰或者换岗(比如华为),这种裁员,其实是公司健康运作的表现。
当然,也有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裁员,更多是为了削减运营成本。
比如现在有很多企业因为经济下行,企业业绩萎靡不振的,所以企业干脆拿起砍刀,简单粗暴地进行各种裁员。
虽然这样子做,在短期内的确能立竿见影地降低运营成本,但也很容易导致更糟糕的结果——比如没有扭转局势,业绩还是继续下滑,反而让员工和客户感觉到心慌、丧失了信心。
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凡是“被动裁员”的企业背后一定有“管理混乱”的问题,裁员只是在为过去管理层错误的战略买单。
不信你看现在很多成立没几年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大肆裁员,这是为它们过去的野蛮扩张而买单。
在业绩良好上涨的情况下,管理中的漏洞很容易会被掩盖掉,但当潮水退去,就会看到各种裸泳的人了。
▲别让“裁员”为你的管理失误买单
4
所以,如果企业已经万不得已走到被动裁员这一步了,一定不要本末倒置。我想,有三点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
首先,企业要先对现有的生意和业务进行梳理后再确定是不是要裁员。
比如大刀阔斧砍掉那些卖不动的老产品,全力开发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还有,每一个企业,总会有一些曾经无暇顾及的好产品。
此时,把它拿出来,确定有哪些员工可以参与,哪些员工不适应,只能裁掉。
其次,对公司的构架做深入的规划和预判,努力弥补管理的漏洞。
现在国内中小企业的普遍管理状况是:高层决策模糊、内部沟通不畅、部门各自为政,难以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
要知道,裁员的关键在于调整,而不是简单的裁撤,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好的裁员一定是基于管理架构的调整。
最后,裁员也是需要方法和步骤的。
在风投大佬本·霍洛维茨所写的《创业维艰》这本书里头,就详细地罗列了裁员的步骤。
他说:
♦第一步,要保持头脑清晰;
♦第二步,是当机立断,一旦决定裁员,必须尽快执行;
♦第三步,对裁员的原因要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步,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这是裁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第五步,是向公司全体人员发表讲话,让大家看见你,让员工知道你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心存感激。
我想,萧条时期的企业裁员,其实也是调整和重建企业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可以趁此营造更好的企业风气。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丨决定裁员要跟员工好好沟通,别日后相见变仇人
5
日本的稻盛和夫曾说过:应当把萧条视为成长的机会,因为每闯过一次萧条期后,京瓷的规模都会扩大一圈、两圈。
是啊,经营企业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一定会有低谷。我想作为企业家,更要永远怀抱希望,永远乐观积极,每次裁员,都是公司反思和个人进步的契机。
当前景越不明朗时,企业越要回到经营的本质来思考。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会存在?我们的生意究竟是什么?想明白这些,裁员这件事也就没那么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