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亿企商贸

    扫一扫关注

    金融安全体系何以应对预期不确定

       2020-08-22 2840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外生变量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直接或间接冲击,美国完全不顾后果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尽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外生变量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直接或间接冲击,美国完全不顾后果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尽管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经济与金融局势的短期效果,但其副作用的陆续显现却格外令人担忧。

    对金融风险直觉一向敏锐的监管层人士已经发出警告: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当前美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也消耗着美元的信用,侵蚀着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础,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输入型通胀、外币资产缩水、汇率和资本市场震荡等多重压力。更严重的是,世界可能再次走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

    经济学意义上的“合成谬误”在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投放中,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尤其是作为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器的美联储,为避免美国经济被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大衰退冲垮,几乎翻出了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把过去视为非主流的现代货币理论(MMT)直接背书为主流货币理论,而且简单粗暴,毫无工具理性。

    稍微有点金融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之后,早已负债累累的美国拿来救市与救命的钱,其实就是开动印钞机发绿票子。而迄今为止,无论美联储还是财政部,都不敢保证美国未来不发生通货膨胀。但经济学家们早已做过严谨推算,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美元已经贬值100多倍。

    短期内,美联储不仅没有收回货币的打算,而且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继续以每月约120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国债和抵押支持债券。近期美元指数已呈现不断下跌态势,部分市场人士担心,若美元持续贬值,不仅拖累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甚至可能触发末日博士鲁比尼一直警告的第二次金融危机。事实上,连美联储官员也承认,持续的公共卫生危机将在短期内令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货膨胀严重承压,并在中期对经济前景构成相当大的风险。

    尽管在真实世界里能够做到精准预测金融危机爆发时点的人,少之又少。但宏观经济学早已证明,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本质上都与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显著下降密切相关。如果大量信贷和货币创造继续被用于购买存量资产,而非生产性投资与技术研发,则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到来将为期不远。

    而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创新与发展的两面性表现得越发明显。如果一国金融深化过度乃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信贷扩张来支撑,则在实体经济绩效未能同步提高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将难以避免。

    我国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但一些潜在风险隐患依然较大。正如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的,中国金融风险面临的问题,一是存量风险尚未彻底化解:二是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风险很可能加速显现;三是资金面宽松背景下市场乱象易反弹回潮;四是疫情加快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外部输入风险加大等。概而言之,如何确保我国高达340万亿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是中国面临的急务。

    中国金融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维护金融安全尤其是金融交易体系安全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当前,我国亟需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将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汇率制度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和金融业的开放创新作为整体通盘考虑,全面构筑立体化的监管预警体系。中国既要坚持底线与原则,更要展现适当的灵活性,防止与主要金融大国的金融、技术与贸易体系“脱轨”“脱钩”,并着力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在全球价值链重要环节的合作与共赢区间建设。建议继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与重要投资贸易对象国央行之间本币互换协议的规模;充分利用SWIFT全资中国法人机构成立、人民币被SWIFT接受的契机,力争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交易结算中的比例;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新清算渠道建设,大力发展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做市报价和清算结算服务能力;加快数字货币体系的研发与适用范围,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境外使用偏好,打造全球银行结算体系的数字人民币系统等。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news.eeeqi.net/show-3407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平台由浙江到门口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与监管

    浙ICP备17023505号-1公网安备浙公网安备33100402331026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