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出炉。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该《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聚焦5大热点
《规划》从老龄化社会的财富储备、劳动力供给、养老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
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
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050年1/4中国人将超65岁
8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
根据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而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即为深度老龄化。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很快步入深度老龄化。
兴业证券(6.15 -0.49%,诊股)研报显示,到2050年,1/4的中国人口将超过65岁。老年人口数量在2055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与此同时,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较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出生率降至10.94‰,创1949年以来新低。
任泽平的中国生育报告称,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以来,出生人口攀升至2016年的1786万,然后连续两年下滑,政策效应明显消退。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早在2017年,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提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
5000亿市场机遇
已有外资入场
光大证券(11.08 -0.63%,诊股)分析师林小伟、梁东旭此前研报分析,我国已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阶段,但预计2025年我国也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按照各地颁布的“9073”养老发展目标——90%的老人为居家养老;7%的老人适用社区养老,即只需要护理不需要床位;3%的老人适用机构养老,即既需要床位,也需要护理。
按我国当前2.5亿老人计算(60岁以上人口,2018年), 13~18年均服务收费涨幅为5%,全国收费标准为北京的45%(参考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比北京),则我国养老产业潜在市场空间达到5110亿元,其中,居家养老3101亿元,机构养老1283亿元,社区养老725亿元。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外资早已瞄准了中国的养老市场。
早在2016年,澳大利亚最大的老年人生活社区运营商联实集团在上海启动了一个耗资4亿澳元(合2.81亿美元)的项目计划,以期从中国养老市场获利。
公司表示,计划在2025年前在中国建成至少4个养老社区,位于上海青浦区的项目将是其中的第一个,在未来三到四年,该集团想每年做一个同等规模的项目。
除此之外,欧洲最大养老机构欧葆庭、美国的居家养老机构护明德等都已经进入中国。
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养老产业供不应求现象明显,支付能力不足问题正逐步改善,政策也支持供应端扩大供给。今年养老产业在支付和供给端的政策边际变化带来较好的养老主题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