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李克强表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猪肉等一些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矛盾交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实干精神。
关键表述包括了:
1、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适时适度调控,完善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支持,提振市场信心。
3、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继续做好支持企业稳岗、拓展就业空间等工作,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4、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按照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破除企业投资兴业的隐性门槛。
5、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抓住我国开放举措不断出台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达成共识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开展双创和互联网+,提升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力,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6、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和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聚焦群众需要深挖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养老、托幼等服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7、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打通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
8、多措并举稳定农业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取消不合理禁限养规定,多策并举确保市场供应,抑制部分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
看点一:一年三次和专家、企业家座谈,规格高
此次会议由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胡春华、刘鹤、王勇、肖捷参加座谈会。
这是惯例座谈,在此次座谈会之前,李克强曾召开多次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仅今年就有三次,2019年1月、7月,李克强就主持召开了两次相关会议,主要是就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市场声音。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李克强指出,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这是应对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是改革的重要取向,必须着力打造宽松、公平的营商环境,着力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解决难题。倾听市场主体的呼声,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破解束缚企业手脚的制约,防止对企业搞任性无序检查等干扰正常生产经营。实施好普惠性和结构性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上亿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竞争力。
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李克强表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影响国内经济的因素和困难挑战很多,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适时预调微调,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
看点二:这些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蔡昉、刘俏、陆挺等专家和美的集团(56.46 +0.66%,诊股)、温氏食品、安馨养老产业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发了言。
大家反映,今年外部风险挑战大、内部困难多,但国家减税降费、促进就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动能和民生领域有不少新亮点。大家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看点三:再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李克强说,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努力攻坚克难,依靠改革开放和精准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实现全年目标,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在高基数上中高速平稳增长,本身就是进,成绩来之不易。但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猪肉等一些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矛盾交织。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表述,在多次国务院的会议上都有所提及。李克强表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实干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稳中求进,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精准施策,奋发实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0月社会融资增量6189亿元,前值22700亿元,去年同期7373亿元。中国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613亿元人民币,前值16900亿元,去年同期6970亿元。中国10月M2同比增长8.4%,前值8.4%,去年同期8%。
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从总量来看,金融数据不及预期,社融、信贷全面下滑,预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融资收紧、民营小微企业信用溢价处于高位对信用创造的负面效果逐渐显现,企业流通和交易需求不足。
任泽平表示,从结构来看,表内贷款、专项债、银行未承兑汇票共同拖累社融增长,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大幅萎缩,或反映消费贷“涉房”交易收紧影响。从社融结构来看,表内贷款大幅萎缩,同比少增1671亿元,专项债年内首度负增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下滑。从信贷结构看,10月居民短期贷款623亿元,同比少增1284亿元,反映8月起监管部门严查消费贷涉房交易在9-10月份逐步落实。企业贷款小幅回落,同比少增241亿元,尽管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787亿元,但或主要受到基建投资的影响,实际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叠加”,或者说“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相交织”,因此“我们只能对症下药,不可能指望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用良药”,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只能通过改革的行动才能缓解或化解。
看点四: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完善财政货币政策
李克强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更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适时适度调控,完善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支持,提振市场信心。
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任泽平表示,新型货币工具注重以我为主、精准滴灌,期限较短且有成本,有助于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预计央行将继续使用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优化资本结构,支持民企和中小企业融资。
任泽平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打开,当前猪周期带动CPI指数上行,但PPI持续为负,企业盈利下行、实际利率上升,物价形势的主要矛盾是通缩而非通胀,10月金融数据全面回落。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但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配合好财政金融等宽信用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要把正常降息降准的宏观逆周期调节简单等同于大水漫灌。建议可以多次小幅调整LPR利率,或小幅多次降低MLF利率,减少利率调整对市场的冲击,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进行微整。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向纵深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畅通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机制。
东兴证券(10.63 -1.30%,诊股)研究所认为,在宏观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未来逆周期加码调节可期,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未来将持续展开降息、降准,下调MLF和LPR利率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产业支持政策挖掘内需潜力、支持制造业发展:5G相关支持政策,汽车、家电消费刺激政策,制造业投资支持政策等产业支持政策将推动和改善相关消费、投资增长;财政政策寻求更加积极的空间,财政可进一步提高狭义和广义赤字率,推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李克强还指出,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继续做好支持企业稳岗、拓展就业空间等工作,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看点五: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力
李克强说,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开展双创和互联网+,提升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力,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资本市场领域,今年开板的科创板,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科创板较好地实现了借助资本力量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目标。首先,重点行业的科创企业得到大力支持,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三大行业占比最高;其次,科创企业募集资金水平提高,超过70%的企业拟募集资金在5亿元以上;再次,上市标准突破盈利限制,目前已有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申请上市并过会,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任泽平表示,未来从重化工业转向高科技的创新企业,迫切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动。
看点六:打通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
李克强说,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和政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聚焦群众需要深挖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养老、托幼等服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打通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堵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总趋势仍是升级,因为这些年来,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增速都超过一二线城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愿望,不会因为经济增速下行而减弱,尤其是90-00后群体的消费意愿更强,他们多采取了信用消费模式。在国家鼓励消费、减费降税等背景下,消费信心有望继续保持,消费升级以及品牌集中依旧是食品饮料最主要的逻辑,龙头企业具备明显的品牌优势,有望获取更好的成长。
李克强还表示,要多措并举稳定农业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取消不合理禁限养规定,多策并举确保市场供应,抑制部分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
任泽平表示,由于促进生猪生产政策落地,生猪生长等均需要时间,因此预计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有望迎来拐点。短期来看,由于猪肉价格快速接近牛羊肉价格,替代效应下近期猪肉上涨速度放缓。但由于供需缺口仍大,后续可能会出现猪肉和替代品价格螺旋上升的情况,需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