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华为在香港举办了运营转型峰会(OTF 2017),相较于去年对数字化转型的探讨,今年华为延展了这一主题,将数字化运营转型转型具化为“拥抱、践行和加速数字化转型”。华为高级副总裁、Open ROADS Community主席梁华在发言中指出,数字化转型这个话题很大,但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具体解决哪些问题,能带来哪些价值。今年OTF 2017就集中展示了华为对数字化转型的全景探索和对问题的思考。
梁华表示:“华为将与运营商一同实现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上的成功。华为会成为运营商数字化运营转型的伙伴。”他指出,数字化运营转型需要具备三大要素:一套基于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的方法;一个开放的行业参考模型,不断汲取行业最佳实践并引入合作伙伴;一系列基于在商业价值和技术可行性两个维度的优先级排序形成价值目标,并与实际运营环境适配形成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真正的价值在转型过程中能够分阶段交付。
华为高级副总裁、Open ROADS Community主席梁华
为什么要转型?
华为常务董事、运营商BG总裁丁耘在演讲中用一串数字阐明了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实际上,华为和IDC的联合调研发现:72%的运营商认为数字化转型需要用3到6年的时间完成,是个相对中长期的过程。此外,GSMA策略主管 Javier Albares提及了一组数据,在未来5年预计流量会增长8倍以上,但对应的收入增长却远远不及这一数字。他指出:“我们支撑了大量的流量,但投资是当下收入无法支撑的,因此数字化转型可能是一个必要的解决方案。”
Javier Albares也表达了另外的忧虑:“我们给互联网企业等带来了很好的增长机会,但自己却没有好好抓住……电信依然是高收入行业,但问题不在于现有的收入上,而是关于对未来的预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长期层面对未来的预期,那么未来价值会转移到这些互联网公司上。”
但运营商本身有着巨大的优势,Javier Albares就举例指出,运营商一共有50亿的客户基础,但是这些数据没有很好地利用。
丁耘也指出,当前运营商转型其实有很明确的业务方向。企业IT和联接、视频以及IoT,这三类业务既能发挥运营商的网络优势,又能够很好地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最终帮助运营商实现新增长。首先,通信网络是运营商最核心、最重要的资产,它帮助运营商构建了三大优势,即:广覆盖、海量联接和集中化运营。其次,运营商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网络进行切片,通过一张物理网络来提供差异化的网络能力,适配不同的业务体验需求。再次,运营商能够将网络优势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进而重新定义商业、体验与联接。
华为的数字化运营转型方法论
实际上,从2015年华为提出拥抱数字化转型开始,华为就开启了与HKT等运营商联合实践与创新,试图构建从客户商业愿景、到商业目标,再到蓝图设计和解决方案适配的系统性方法论,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迭代与优化,更好地呈现解决方案商业价值。OTF 2017大会上,包括HKT、DoCoMo等合作伙伴都分享了合作经验。
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方法——Digital Mastermind
经过近两年在华为内部的数字化运营转型实践,以及通过Open ROADS Community和跨行业合作形成的成果与最佳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可以使用的数字化转型方法——Digital Mastermind。这套方法将有助于把当前商业问题具体量化形成转型商业目标,并基于此从复杂的网络与IT系统中识别出能力差距并做优先级排序。
梁华说,我们在HKT数字化运营转型项目中实践了Digital Mastermind的方法框架,通过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数字成熟度评估模型(ODMM)、价值流(Value Stream)和价值模型(Value Model)等工具量化形成了8个可交付的商业价值目标,并在项目交付的过程中通过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的方法做到商业价值的交付与闭环。
一个开放的行业参考模型
根据商业问题的不同,运营商数字化运营转型的起点不尽相同,提升用户体验与用户粘性、加速业务的发放释放管道价值、优化运营效率,这些都可以是数字化运营转型的起点。同时,运营商的现有网络和IT系统还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个行业参考模型来指导解决方案设计,可以指导我们不断汲取行业最佳实践,以及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举例来说,在最终用户与渠道层面,通过Open ROADS Community建立全渠道管理产业联盟(Omni-channel Management Alliance);在业务与网络和基础设施层面,结合行业的发展,通过ONAP的开源框架,以模型驱动与事件触发的架构原则改变业务上线与运维的模式,大幅缩短业务与网络部署上线的时长,并逐步走向自动自愈的运维。梁华还说,我们在HKT数字化运营转型项目中,通过模型驱动的方式,将Cloud Mobile APN业务实现了小时级的部署与开通,将传统的跨网元(8类)人工配置业务的模式,改变为通过业务模型模板+跨域协同器的自动化部署与业务开通的模式。
一系列可分阶段交付的解决方案
结合具体的价值目标将这些方法、参考模型与实际运营的网络与IT系统环境适配,形成可分步实施交付的解决方案,真正能够给大家解决问题,这也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参与,包括掌握上述的方法和架构的专家,将商业问题进行分解与解决方案的初步设计,以及真正理解实际运营环境的专家,参与进来做好解决方案与实际环境的适配。
针对具体的商业问题和清晰的价值目标,在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上,基于已有的网络和IT系统,和达成共识的目标架构蓝图,一步一步的走过去并不断取得阶段性的进展,需要投入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10亿美元投资助力,重新定义商业、体验与联接
丁耘指出,未来三年,华为将在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领域投资10亿美金,并构建面向解决方案的商业与技术能力、解决方案开发流程和数字商业使能平台,实现战略到执行的落地与闭环。丁耘用了大量的安利,从三个角度指出数字化运营转型将实现了三个重定义:重新定义商业、体验与连接。
重定义商业:在企业专线领域,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云网协同”的能力优势,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数字化业务。例如,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每年通过大型离子对撞机产生全球第四大数据集的实验数据,2016年数据量大约为50PB。德国电信利用在欧洲领先的带宽资源,结合数字化技术高性能计算HPC,为CERN保证10Gbps的专线带宽,数据传输量每天超过20TB,将数据安全快速地传到华为和德国电信合营的公有云,并且提供动态可扩展的高性能计算与存储服务。
依托华为提供的基于SDN技术随选网络方案,中国电信为其医院客户提供敏捷专线+天翼云的协同。医院白天使用常规带宽保证日常医疗数据的上云传输,而晚上则可以弹性扩展带宽,完成基因测序海量数据的云端同步。对医院而言,这样既保障了业务时效,又降低了成本。对运营商而言,可以有效利用夜间闲置带宽,提升带宽利用率。
重定义体验:在视频领域,基于极致的4K视频体验诉求,运营商面向价值区域,打造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缩短视频业务的投资回报周期。在印尼Telkom,我们首先根据分析得出视频U-vMOS体验指数需要大于3.5才能满足用户体验,相应需要网络带宽大于50兆、丢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时延低于35毫秒。同时,我们通过对空间、消费、行为、竞争等多维指标的分析,将网络规划从原来散点式的 “先需求,后建网” 转为基于价值区的“精耕细作”,实现价值区域可视化,从而帮助Telkom构筑了视频领域的差异化优势。Telkom的视频U-vMOS体验指数从2015年的2.5上升到2017年的3.7,IPTV收入同比提升了39%。
重定义联接:在IoT领域,华为发布了Things Coverage物联网建网方法论,多维度综合评估NB-IoT的网络情况,保障模组电池的使用寿命,提升联接的可靠性。在中国电信的深圳水务项目上,我们将地理、网络、终端等信息作为输入,系统自动模拟出终端电池寿命、下行路径损耗、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下行信噪比等关键指标的评估,从而指导网络优化以及水表终端的部署维护。实现了水表上报成功率达99.6%以上,预估终端电池寿命超过7年,满足深圳水务智能水表的技术规范要求。2017年底预计部署10万水表,覆盖盐田、龙华和福田,并逐步将水务应用和数据存储迁移到天翼云。
丁耘指出,在生态方面,需要构建涵盖商业、使能平台和基础设施在内的多层次生态,才能够适配产业趋势,做大产业规模,促进商业成功。在商业领域,华为聚焦业务和应用的孵化,已与合作伙伴共同孵化2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在平台领域,华为聚焦开放架构,加速行业事实标准的成熟,已经是多个开源社区及产业联盟的TOP贡献者;在基础设施领域,华为聚焦多厂商集成与演进,在全球20多个开放实验室落地践行。“我们希望做生态的土壤和养分,并成为客户最信任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