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爆米花、肥皂剧——正是很多国人心中对美国家庭生活的侧写。
国人对北美的印象是真实的吗?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公园广袤曲径通幽,街上不是高排量豪车就是溜狗的模特美女。然而这都是带着美瞳采集来的虚幻画面。就算亲身访美的游客所看到的美国也是奔波在机场到奥特莱斯路线上的风景。
通过影视所看到的美国大多是纽约、洛杉矶、迈阿密等城市生活印象,顶多再加上黄沙漫漫历史上的牛仔西部镜头,然而将所有印象都合并起来,也不能拼成一个真正完整的美国图像。
家电网北美站小编带你去掉滤镜来认识真实的北美,今天就来说说美国家庭拥有一台平板电视该有多难。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人散漫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将时间和精力重置到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之中。尽管便携笔记本、手机、平板的出现在一定层度上拓展了美国一代人获得信息的方式 ,但作为从沙发看世界的窗口,电视机在家庭里粘合感情的地位却从未发生过改变。
十五年来,从鱼骨天线到地面数字,从卫星接收到网络传输,美国家庭的电视机设备也在与世界潮流更步。在老美国人心中,拥有一台驳接CABLE的CRT电视,算是中产阶层的标准符号。而今电视机变得越来越大也越加便宜,然而家庭拥有电视的难度却没有下降。
也许你以为和生活用品一样,美国商场电器区也会充斥大量的MADE IN CHINA,实际上各卖场的电视展台中根本见不到诸如长虹、康佳、海尔的身影。反而世界销量居榜首的两家韩国企业:三星与LG垄断了中高端产品区。而SONY、夏普等日系品牌只能以差异化产品夹在价格段位缝隙中苦苦求生,偶尔上架的高端产品也是有价无市。
平民化价格的本土品牌Vizio则擒获了中低端系列主要出货量——该品牌在上个月被中国企业乐视所收购。中国国产品牌电视机就只有海信和TCL曾出现在个别卖场货架之上,中国电视自主品牌国际化之路仍旧任重道远。
北美分站筹建甫初,小编高强度窜访后决定选购国产品牌的超高清电视。美国购物施行的是价外税,税率各州微有差别。以本单为例,售价550元的商品结算时需要额外另付8.25%的税金,幸运的是当日恰逢一年一度的“能源之星日”,所有被联邦政府认定为“Energy Star”产品均免税。几天后,省了40美元税金的55英寸电视成为了办公室里PPT演示设备。
以美国绝大多数家庭年平均收入8万美金为例,即便是花4000美元购买一台最新最高端的65英寸OLED电视也不算过分奢侈,如果选择在节假日促销时出手,或许还能节省20%。
最近两年来,互联网电视新晋品牌在中国市场以定制版产品不断刷新平板电视更低价格,某品牌50英寸裸机售价业已低于2000元。而在美国专业卖场亲民系列也呈物美价廉的趋势,50英寸1080P定制机含税仅仅270美金(相当于1800元人民币)。 普及型产品系列,4K级别的55英寸电视则围绕着600美金展开价格拉锯战。而拥有4K、HDR等代表LED电视最高端技术的65英寸产品,也仅仅标价1800美元。
由此至少能总结出美国家庭购买电视机成本上的结论:对于本土居民来说电视日渐物美价廉;经过汇率转换后与中国市场相比,中高端产线却显价高一筹。
说到在美国买台电视有多难,还必须要面对一个通用的问题:首先要有个带客厅的房子。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国民对固守“老家”土地的观念很淡薄,哪里有机会就移居到哪个城市去,搬家是很平常的事情。对于40岁前多选择租房的美国人来说,一家四口每月高达2000元的物业成本显得特别沉重,而稍富足的“供房”一族也难逃月度还款的命运。在东西海岸一套四居独立别墅售价可能高达60万美金,而相同标准的房子在人迹罕至的中部地区也不会少于40万。拥有自己物业还要每年缴纳土地税,大约相当于房子估值的2%,在专业薅羊毛的美国税务机构那里无论是租房还是自有物业,这笔费用绝对逃避不掉。
除了持有物业和电视机本身成本外,月度电视节目订阅成本却很高昂,甚至年度订阅费用就可以秒杀电视机本身价格。在只讲“钱规则”的美国,就别想和中国一样能免费接收主流电视信号,要么在运营商那里花50刀月租自助定阅,要么一次性成本订购卫星接受设备。看电视想绝对免费,在美国只是传说。如果要想满足家庭全员多元化的收视兴趣,月度订阅成本则只增不减。下回《美国钱规则》系列,小编会讲讲在美国订阅“又黄又暴力”节目那些事儿。
回到汇率转换强迫症的角度上来总结,在美国购买一台新款高端电视相对容易,但是从保有费用的角度来看却显得比较艰难。不过对于天性乐观爱好学习的美国人来说,精神食粮远比面包牛奶更有诱惑力。